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的驾驶过程中,,很多撞车是突发性的,在这时驾驶员很难避免撞车的发生,当我们无法避让只能撞车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伤害减到最低。那么,发生撞车事故时我们怎样做才能尽可能的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呢?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遇到撞车时车内人员如何保护自己?
1、养成系安全带的好习惯是在遭遇撞车事故时,避免或减少车上人员伤害的首要前提。
2、在驾驶人预感到正面相撞无法避免的瞬间,应判断与来车可能撞击的力量与方位,同时用手臂握转向盘,两腿向前蹬直,身体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在撞击的瞬间头部与风挡玻璃相撞,造成伤亡事故。
3、当驾驶人判断撞击力量较大,或撞击部位接近驾驶座位时,应使身体迅速离开方向盘,同时将两腿抬起,以避免相撞时发动机和转向盘的后移而造成的严重损伤。
4、在撞车时,乘客身体因惯性作用而先向被撞方向倾倒,接着会向后反冲,这一瞬间容易对乘客造成极大的危害。这时乘客应该尽量蜷缩身体,保护脏器,同时双手护头,起到保护和固定颈椎的作用。
5、副驾驶位是最危险的座位,因为驾驶员的本能反应通常都会先避免自身受伤害,这时危险很可能转移到副驾上。撞车的应急技巧就是抱住头部躺在座位上,或者双手握拳,用手腕护住前额,同时屈身抬膝护住腹部和胸部。
6、撞车时千万不要大喊大叫,应该闭紧嘴把,紧咬牙关,否则类似咬舌自尽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7、如果判断是侧面相撞,若发生在驾驶室部位,其危险性相当大。当预感到此险情时,应及时调转车头方向,让车身部分与来车相撞或碰擦,以减少危险程度。如果无法避免驾驶室部位与来车相撞,驾驶员应迅速往另一侧躲避,同时,用手把着方向盘,以便控制车辆和借助方向盘稳定身体。
8、如果侧面相碰擦,对靠近车厢边的人员有较大危险,对驾驶人员来说危险性相对较小,但作为驾驶员要迅速向外侧稍转方向,接着回一点,使车与对方车辆分开,以免加剧碰擦面积,以及防止因碰擦而造成车辆的侧滑,使车辆撞咬在一起,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坏。而车厢边上的人员应迅速向车的内侧挤靠,以防车壳变形挤伤身体。
9、如果车辆相撞造成起火时,应迅速脱离着火区,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灭火。若油箱已燃烧,无法扑灭,燃烧时间又较长时,极易造成爆炸事故,应及时离开危险区,尽量躲避到土坡、房屋后等,在爆炸时,迅速就地卧倒,以免遭受伤害。
10、如果车辆侧面受到撞击造成侧翻时,汽车相撞驾驶员自我保护措施提醒驾驶员应双手抓住方向盘,以脚钩住踏板,使身体固定,随车体翻转。如果车辆向深沟中滚翻,身体应尽量向下躲缩,抓住方向盘管或踏板,身体夹在变速杆和座垫中,稳住身体,以免身体被甩出车外,导致被车体碾压的后果。同时,驾驶员自我保护措施提示要避免身体在驾驶室里滚动而受伤。若在车中感到不可避免地要被抛出车外进,应沉着冷静,在被抛出的瞬间,猛蹬双腿,增加向外抛出的力量,增大离开危险区的距离。落地时,用双手抱头顺势向惯性力的方向滚动,以减轻落地的重量和冲击,躲开车体。
二、撞车也有技巧?
有些车主可能认为自己的车很结实,就算撞上也放心,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其实撞车时会造成的损害不仅和车本身的质量有关,更和碰撞时的角度、位置有很大关联。
汽车车身比较坚硬的地方是正前方和B柱的部分。撞击这两个部位汽车的形变一般较校首先说汽车正前方会有防撞钢梁的保护,它能起到吸能和防冲撞的作用。
汽车就算有再好的安全设施,也是建立在它能有优秀”躯干“的前提上,B柱就是车体结构中最重要的支撑车辆结构强度的“顶梁柱”。当车辆遭受侧面碰撞时,坚固的B柱可有效承受冲击,保护车内人员。
要注意车辆侧面承受冲击时,很可能会引起车身旋转,就好像我们玩儿过的碰碰车一样。这时需要驾驶员有丰富的经验,控制好车辆。另外车辆的轮胎也能起到撞击时的缓冲作用,撞击车辆轮胎能有效的减少伤害。
三、撞车时保险杠和防撞梁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汽车保险杠:汽车保险杠是吸收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安全装置。为了减少轿车在发生侧撞事故时对乘员的伤害,在轿车上通常安装有车门保险杠,以增强车门的防撞冲击力,从而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前后车体。
汽车防撞钢梁:在保险杠杠皮的内部是前防撞横梁,它才是起防撞和吸能作用的真正部件。防撞钢梁是用冷轧钢板冲压而成的U形槽,与车架纵梁连接,作为汽车被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防撞钢梁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重要安全装置。有部分厂商没有为车配备防撞钢梁,而是用塑料泡沫等材料代替,没有防撞钢梁的车在高速碰撞时是非常危险的。
总结:尽管我们总结了撞车技巧和车内人员的自我保护办法,但是最安全的就是尽量避免撞车。这里建议每位司机朋友在开车时尽量减少一些与驾驶无关的附加动作,提高注意力;在道路比较混乱时不要强行并线,抢行;特别提醒某些脾气急躁的朋友切忌开车斗气,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还可以看看
其他文章,谢谢您的阅读。
网站申明:系本文编辑转载,来自网友自行发布或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所有权归属原作者。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
联系我们删除。